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宏观货币流的基本问题 货币流方程

  设W为居民一年内工资收入累计量;设C为厂商部门在一年内的销售收入累计量;设S1为居民的年储蓄增量,而S2为一年内厂商储蓄增量,即年利润;M表示一年内货币当局增发的货币量。
  按照GDP是最终消费的商品的价值来说,劳务W也应该在GDP(以下简为G)之列。同时,所有的居民购买都是消费品购买。换句话说,居民年工资收入是厂商对劳务的购买并且被厂商消耗掉了,而C都是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因此G=W+C。G=W+C表明GDP的含义就是“总消费”,W是厂商对劳动力的消费,C是居民对厂商产品的消费。
  凯恩斯式的消费概念忽略了厂商对劳动力的消费,只是指居民消费C,这是不对的,不符合“劳动服务也是一种商品”的商品概念。
  而“收入”就是对域而言的货币流入。因此,国民收入Y就是两部门各自的收入相加之和。居民的收入包括“年度总货币工资”和“年度内配发的货币”,厂商收入即销售收入,等于年度内商品零售总额,即Y=W+M+C。
  结合G=W+C和货币不灭定律S=M,得到Y=M+G,或者写为Y=S+G,这就是宏观货币流动的数学表述,可以称为“货币流动方程”。
  实际上可以从“储蓄”定义直接得到“货币流动方程”。即“储蓄是收入被消费之后的余额”,即S=Y-G。或说收入总是被分作两个部分:消费和储蓄,即当年收入减去当年支出等于当年储蓄量。
  或者写为 Y=S+G=S+(W+C)
  从上式可以看出,(1)人们通常有两种生活态度,“及时行乐”和“着眼未来”。追求S增长往往被美誉为“着眼未来”,追求G增长则常常被讥讽为“及时行乐”。但是S+G=Y,即对于一个固定的收入Y来说,S和G是两个相反的指标,此消彼长,不可兼得。这一结论可能是导致西方经济学生产可能性理论产生的根源,但是,生产可能性理论的错误在于,此式所有变量都是针对当前短期内的情况——静止分析而成立的,没有“明天”,不可以扩展到对“未来”的分析当中去。(2)式子变形即为G=Y-S,对比上面的S=Y-G就知道,不论S和G是多么背道而驰,但是都和收入Y是目标一致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增加收入而得到满足。这就是说,不管收入被派作什么用场,总归你得有收入才行。“守财奴”要储蓄,“败家子”要消费,但都得有供储蓄或消费的资本才行。
  这里的“投资”和“储蓄”概念都是十分明确的,“投资”是某一时期内,用货币交换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要素时付出的货币量;而“储蓄”是指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量,不论是居民储蓄还是厂商储蓄,都是按照对货币的所有权来划分的,是指“积蓄”而不一定是放在银行里,还包含所有者自己保存的量。这和凯恩斯的含糊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理财:
  • 下一篇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