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中字头大盘股的第二波破发潮开始了。

  1月20日,中国化学(601117)收盘报收于5.34元(发行价为5.43元),成为新年破发第一股。次日,中国北车(601299)即步中化后尘,盘中跌破发行价5.56元,成为今年以来破发的第二只个股。

  对于中字头大盘股前赴后继地奔向“破发”,不少市场人士将原因归咎于“发行的高市盈率”及“市场资金面的趋紧”,2009年度私募状元、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罗伟广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股改革市场化的定价体制失败,高市盈率发行必然导致大盘股的破发,中国北车绝不是最后一个。”

  大盘破发前赴后继

  招商证券(600999)、中国中冶(601618)、中国重工(601989),第一批大盘股破发的窘况还让人记忆犹新,市场又掀起第二波的大盘股破发潮。

  作为2010年首家登陆上交所主板的央企,中国化学1月7日上市,上市首日涨幅仅5.89%,此后走势也一直低迷。1月20日,中国化学盘中继续受到卖盘打压,收报于5.34元,跌破5.43元的发行价。从资金流向看,主力资金和游资均呈现大幅净流出的态势,净流出总额超过1.5亿元。

  1月21日,中国北车盘中跌破发行价5.56元,成为新年以来破发的第二只个股。该股早盘高开低走,一度跌至5.55元的上市以来最低价,收盘报5.58元,下跌0.53%。2009年12月29日挂牌上市,中国北车首日仅上涨2.34%,也因此成为三年多来上市首日表现最差的新股。

  发行市盈率方面,中化与北车两者是“旗鼓相当”,前者是45.25倍,后者是49.21倍。

  东海证券策略研究员董高峰表示,大盘股的频频破发,一方面表明一级市场定价过高,这与目前的高市盈率发行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近期市场资金面紧张的结果,货币政策的微调使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大盘次新股——中国建筑(601668)也岌岌可危。1月20日交易数据显示,中国建筑遭到主力资金疯狂抛售,共计流出资金超过2亿元,导致盘中创出股价新低,这再一次让大股东中建集团“坐不住了”。

  22日,中国建筑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于2010年1月21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豁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要约收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义务的批复》。而在此前的2009年12月24日,大股东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就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500万股。

  尽管如此,在国信证券泰然九路分析师刘强看来,有大股东频频出手鼎力相助的中建也难以摆脱破发命运,“其合理估值也就3.5-4元,发行市盈率实在太高。”西南证券(600369)首席分析师张刚也向记者表示:“尽管挂钩房地产市场,中国建筑还是存在破发的可能性。”

  新股发行改革须深化

  面对破发潮的汹汹来势,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市场调整加大幅度,破发的新股将逐渐增多,“新股不败的神话早已不再。”而且,凭借炒新获得超额收益将越来越难。

  深圳东方远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许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对市场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仓位也维持在低位,对后市的看法也是趋向保守。”许勇还表示:“现在市场的资金面相对紧张了不少,消息层面上也有些利空的因素,发行价偏高的中国建筑很有可能走向破发。”

  罗伟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大力抨击“新股发行制度”。罗伟广认为,大盘破发更证明,“市场化”新股改革失败,“虽然二级市场的定价越来越理性,但在中国一级市场不具备理性的定价体系。以前新股破发是市场低迷的表现,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这已经成为常态,发一个破一个。”

  此前,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桂浩明曾撰文指出,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不小的缺陷,且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关问题还在扩大。桂浩明指出,在询价环节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新股发行制度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询价流于形式。在海外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是经常有的事情,上市后如果涨幅过大,实际上是意味着询价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承销人来说是种失职。但是,这种状况在我们的市场中却是一直在发生。

  德邦证券分析师张巍也表示,A股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下取消窗口指导,完全依靠市场化定价,容易出现定价失控的局面。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