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自从IPO重启以来,业界围绕新股发行制度的纷争就不绝于耳。的确,新股不能像橱窗里的商品,可由“成本+利润”简单作出定价。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保荐机构就可随心所欲、肆意“哄抬物价”。毕竟,新股定价合理与否,还是由市场说了算——市场是检验机构定价水平与能力的最好试金石。

  据统计,IPO重启以来已有近175只新股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这些股票在二级市场的平均涨幅约为60%(简单算术平均)。统计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众多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而言,如果首日升幅远低于60%,日后多半会出现“补涨”;反之,若首日升幅远超过60%,其股价普遍会向下修正,真是应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让我们颇感振奋的是,一些机构定价能力已经崭露头角,其新股“定盘星”普遍落在60%附近,与A股市场给予的平均估值水平大致相当。而另一些机构则完全偏离“靶心”,把二级市场盈利挤压殆尽,直接导致新股频频破发。

  新股发行的高风险性已无须多言,从破发到发行失败,其实相隔并不遥远。对保荐机构而言,如果不幸拔得“头筹”,其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将会因此“载入史册”,并长时间受到业界“评头论足”,进而影响到公司今后的投行业务。因此,不断提高新股定价能力,努力使“定盘星”更加精准,是摆在保荐机构面前非常迫切的课题。

  首先,“星”术要正。保荐费用与上市公司募资挂钩,本是激励券商多干活、多吆喝,在发行市场卖个好价钱。但在目前卖方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设计横遭滥用:少数券商与发行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反映在一级市场就是“超募”逐浪高。资本市场需要活水源头,万不可涸泽而渔,保荐机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心里要阳光一点”,一手托着上市公司的时候,也要时刻铭记“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重中之重”。

  其次,“星”位要准。一级市场终究是一个信息并不对称的市场,上市公司募资项目前景到底怎么样?言之凿凿的可行性报告,其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很难作出专业性判断,多是仰仗保荐机构“仙人指路”。然而,从过往经验看,相当一部分项目在募资到位后就“出点意外”,招股书中“被成长”的痕迹非常明显。作为保荐机构,要找准“星”位,就必须对上市公司的主要投资项目做尽职调查,还投资者一个真实的公司。

  第三,“星”计要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目前新股发行正有序推进,再过一年时间,新公司将增至500—600家,资本市场也将实现质的飞跃。可以预期,只有那些目光长远,善于“谋万世”、“谋全局”的保荐机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长为投行领域的领跑者。而那些急功近利的机构,终究会为自己的短视而埋单。

  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处于“新兴+转轨”发展阶段,新股发行改革也将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议题。伟大的转轨需要伟大的机构,我们期待券商有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为推动资本市场从转轨走向成熟、走向国际担负起应有职责!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