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2009年12月份金融数据公布后,流动性向下“拐点论”成为市场的一种重要声音。但是细究之下,此“拐点”似乎站不住脚,更绝非股市的“拐点”。

  “拐点论”的最主要依据是,M1增速和M2增速出现了“双下降”,因此货币供应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趋势性改变。在市场影响上,该论点根据以往经验认为,M1的向下“拐点”也意味着上证指数随即将展开一轮中长期跌势。

  这一观点有失偏颇。首先,作为与股市走势更加密切的M1,今年1月份的翘尾因素高达33.16%,虽逐月下跌,但是到5月仍达20.86%,这为上半年M1的同比高幅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12月份的增幅下降可能仅是单月现象,“拐点论”还言之过早。

  其次,本轮货币增长速度的特殊性也提醒人们,不能简单照搬以往经验。1996年以来,景气周期时M1同比最高增长率仅23.7%,但此轮经济刺激计划下M1增幅高点曾接近35%,并有可能进一步被刷新。在经济刚走上稳定复苏轨道时,即使货币增长速度出现拐点,也应对其影响谨慎解读。结束“暴饮暴食”是朝着健康方向迈进的必经阶段,而并不能就此认为会被“饿死”。

  再者,从以往看,M1出现拐点仅是股市拐点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市场走势也要同时兼顾考察经济周期阶段和上市公司业绩增幅,而后两者目前正处于新景气周期的开端。

  此外,有观点认为,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04亿美元,减去当月贸易顺差184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1.4亿美元后,当月热钱流出201亿美元。但这一算法存在明显缺陷,因为12月在外汇储备中占重要地位的美国长期国债价格出现下跌,而欧元资产也因为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缩水,带动了名义外汇储备的下降。因此实际的外汇储备资产增量远远超过104亿美元,而热钱更可能是净流入。也正是如此,央行才有底气超预期地提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又不至于影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往事,短期内以储蓄资金和信贷资金为代表的增量资金大幅入市并不现实。资金面还要依靠存量资金的轮动,那些需要巨额资金才能动一动的大盘股似乎难以有较大起色。

  凡事有弊必有利,监管部门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意图如果能够实现,那么今年银行资本的耗费就可能低于预期,银行融资的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对于被融资压力压得抬不起头的银行板块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