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尘埃落定,央票利率继续与先前水平持平。如果将央票利率走势看作货币政策操作的风向标,则不难得出加息预期有所降温的判断。

  今年以来央行一年期票据利率一共上浮过两次,分别发生在1月12日和1月19日,此后尽管在2月份再次上调了准备金率,但央票利率一直保持稳定。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出于回笼货币和对冲流动性之需,央行可能继续采用准备金率调整等数量型工具,而对加息等价格型工具将更为慎重。

  从物价来看,国家统计局将于11日公布2月份CPI,目前来看有望低于预期。此前有观点认为,春节因素加上翘尾因素作用的增强,将导致2月CPI反弹至3%左右。但从商务部和农业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来看,春节期间食品价格涨幅总体平稳,带动2月CPI可能同比上涨2.0%-2.5%,PPI涨幅则可能在4%-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内国际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降低。2月份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徘徊走低,这有助于降低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少PPI向CPI的传导因素。而近期美元指数有所回升,带动人民币实际汇率有所上升,这也有助于抑制通胀压力的反弹。

  2月份美国上调贴现率,与中国上调准备金率的行动叠加,曾使紧缩预期有所升温。但随后美联储重申将维持低利率政策,加之欧洲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市场对加息等紧缩政策的判断又明显推后。近期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撰文建议,主要经济体应将调控目标从2%提高到4%左右,其对刺激政策贸然退出的担心跃然纸上。

  尽管欧美等国实际操作上未必会采纳该建议,但对中国来讲,适当提高通胀容忍度利大于弊。初步判断,在排除经济“二次探底”或基础产品价格猛涨等突发因素的情况下,全年我国CPI涨幅可能升至3%-4%。但即使今年物价水平超过3%,也是去年一系列“保增长”措施奏效的必要成本,是成功避免经济大幅下滑而难以避免的“副作用”。考虑到我国以及全球新一轮复苏周期尚未清晰,以及今年我国还面临资源价格改革等任务,年度CPI实际调控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应以4%左右为宜。

  从目前市场观点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今年加息时点应在年中。届时我国季度GDP可能已连续3个季度高于10%,CPI则可能反弹至4%以上,央行将出于扭转“负利率”现象而启动加息。但不能排除的情况是,如果上半年CPI环比升幅低于预期,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过大起伏,加息时点则将延至年底或明年。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